益生菌是否為活性菌,這個不是衡量益生菌好與不好的標準,這個應該是判斷它是不是益生菌的必要條件。在說益生菌的具體定義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比益生菌更大的一個概念,就是微生態調節劑,很多人把微生態調節劑和益生菌混為一談,導致出現了很多人會有問答副標題這個疑問。
1、微生態調節劑是在微生態學理論指導下生產的一類能夠調節腸道微生態失衡,保持微生態平衡,提高宿主(人、動植物)健康水平或增進健康狀態的生理性活菌(微生物)制品;同時也包括這些菌體的代謝產物,以及促進這些生理菌群生長繁殖的物質制品。
2、微生態調節劑是一個內涵比較廣泛的術語,具體應包括活菌體、死菌體、菌體成分、代謝物和生長促進物質。目前,國內外較為一致的意見是把微生態調節劑分成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三部分。
3、比如益生元是指一類非消化性的物質,但可作為底物被腸道正常菌群利用,能夠選擇性地刺激腸內一種或幾種有益的細菌生長的繁殖,抑制有害細菌生長的菌種,對宿主健康具有有益作用。合生元又稱為合生素,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混合制品,或再加入維生素、微量元素等。
4、我們再來看看益生菌的定義,只有知道了益生菌的概念,我們才能知道到底哪些成分才屬于益生菌的范疇。我們國內關于益生菌的概念是來自于1989年國外專家Fuller提出的,所謂益生菌就是能夠促進腸內菌群生態平衡,對宿主起到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制劑。強調益生菌必須是活的微生物,其死菌和代謝產物則不包括在內,也就是說如果是沒有活性的,那就不能稱為是益生菌,但卻可以屬于大的微生態調節劑。
5、后來又過了3年,也就是1992年,Fuller又對益生菌作了更詳細的描述,認為作為活微生物制劑應符合以下幾個標準:益生菌必須具有存活能力,并能進行工業化規模生產;在使用和貯存期間,應保持存活狀態和穩定;在腸內或其他生存環境內具有存活能力(不一定繁殖);必須對宿主,即人體,產生有益的作用;無毒、無害、安全、無不良反應。 這些標準,顯而易見也是評價益生菌好壞的標準。
6、在我國,通過國家批準應用于人體的益生菌,也就是比較優質的益生菌主要有以下種類:乳桿菌屬,德氏乳桿菌、短乳桿菌、纖維素乳桿菌、嗜酸乳桿菌、保加利亞乳桿菌、干酪乳桿菌、發酵乳桿菌、植物乳桿菌、 羅特乳桿菌、約氏乳桿菌、格式乳桿菌、類干酪乳桿 菌、鼠李糖乳桿菌等;雙歧桿菌屬,青春型雙歧桿菌、兩歧雙歧桿菌、嬰兒雙歧桿菌、動物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短雙歧桿菌、嗜熱雙歧桿菌、乳雙歧桿菌等;腸球菌屬,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鏈球菌屬,嗜熱鏈球菌、乳酸鏈球菌等;芽孢桿菌屬,枯草芽孢桿菌、蠟樣芽孢桿菌屬、地衣芽孢桿菌、凝結芽孢桿菌等;梭菌屬,主要為丁酸梭菌,此菌也稱酪酸梭菌;酵母菌屬,主要是布拉酵母菌。
8、另外,由于國內外益生菌菌株、劑型和研究人群等因素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完全參照國外標準顯然不適用于我國患者。也就是說在國外所謂被稱為好的益生菌,不一定適合中國人群喔,我們應該選擇上述的這些益生菌屬。
最后,通過上面的分享,我們知道了,想成為益生菌,不僅僅要具備活性,而且還要適合中國人群的腸道,而且還要符合Fuller提出的益生菌的幾個標準,這些才是衡量益生菌好壞的標準。但是,有些死菌體、菌體成分,也具有調節菌群的作用,可以稱為也具有益生菌作用的微生態制劑。 |